在藏富於美的視角下,情緒珠寶體現了一種新的藏富哲學──把愛、記憶與美感,化作永恆的珍惜。
在第60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上,最引人注目的,莫過於著名台灣綜藝天后小S(徐熙娣)在姊姊大S離世多個月後,重新出現在大家面前。
在萬眾期待下,她身穿一襲黑色禮服緩緩走上舞台,身上沒有耀眼的珠光寶氣,唯有胸前那條黑瑪瑙項鍊成了全場焦點。強忍悲痛的她輕輕撫摸着項鍊:「這裏面,有我姊姊的一部分。」那一刻,舞台的閃光燈不再只是對榮耀的禮讚,更像是一場情感的儀式──她用珠寶,把離別化為陪伴,把悲傷化為力量。
從古至今,黑色寶石常被視為守護與重生的象徵。
在小S身上,黑瑪瑙項鍊並不是時尚點綴,而是一個藏着姊妹情深的容器。她選擇用最貼近心口的位置,讓這段永恆的情感緊貼胸前,並化為她保護母親、繼續向前走的勇氣。
珠寶就是讓情緒被看見的媒介
這條項鍊,也讓「情緒珠寶」(Emotional Jewellery)這個概念重新回到大眾視野。珠寶從來不只是財富的象徵,更是情感的延伸──它能承載記憶、療癒傷痛、紀念愛,也能讓人重新相信美的力量。
心理學指出,物件能成為「情緒的延伸」。當我們把感情託付給某件具象之物,它便擁有安撫的力量。這正是情緒珠寶的核心:它不僅裝飾外表,更安頓內心。
再興風潮
近年,情緒珠寶再度在珠寶界流行。19世紀歐洲曾盛行Mourning Jewellery (哀悼首飾),如今,它象徵更廣泛的情感──記錄愛、療癒傷痛、表達自我。
疫情之後,人們的消費觀出現轉變。據Business of Fashion報道,奢侈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具有個人意義與情感連結的珠寶,而非單純的品牌與材質。年輕世代講求故事性與真實情感,希望珠寶能反映自身經歷與價值觀──那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記憶。
這股風潮,也重新定義了設計師的角色。 當代最偉大的珠寶設計師之一坦普爾·聖克萊爾(Temple St. Clair)曾經這麼說過:"Every piece of jewellery carries a piece of history, a glimpse into the past, and a bridge to the future"(每一件珠寶,都承載着一段歷史、回望過往以及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樑。)情緒珠寶的力量,正是讓情感跨越時間的界限。
波浪紋誌海濱相識和愛情起伏
這使我聯想起兩件令我難忘的訂製委託。
第一位是一位資深編劇。她的女兒即將出嫁,這位生性淡泊且沒有物欲的母親卻在半退休後,重新執筆,接下一部劇本──整整九個月,她日夜伏案,把文字化作情感的力量。拿到稿費後,她毫不猶豫地來找我,說想訂製一對陽綠的翡翠耳環,送給女兒作為結婚禮物。她說:「黄金有價玉無價,翡翠更是玉之王者。我就要送一個無價之寶給我心中的無價寶。」那對耳環溫潤透亮,承載着母親對女兒深沉的愛,並讓感情有了形狀。
另一位是26歲的大學生,他與女友相戀十年,是彼此的初戀。他帶着一叠手繪草圖前來,那是他親手勾勒出的愛情藍圖。三個月來,他反覆修改細節,連戒環的波浪紋設計都有特別意義:象徵他們初識於海邊,每一次起伏都是愛情的痕跡。他希望戒指不只是見證求婚的一刻,更能記錄他們一路走來的軌跡。那份純粹與執着,讓我深受感動。
情感連結是無形財富
我相信,我們一生中都擁有一件情緒珠寶:也許是孩子出生、丈夫對妻子表達謝意的鑽石戒指、或者是母親留下的手鐲,以及那對象徵母女情深的翡翠耳環。它們的價值不在鑽石的克拉,而在佩戴時那份被記住的溫度。
在「藏富於美」的視角下,情緒珠寶體現了一種新的藏富哲學──把愛、記憶與美感,化作永恆的珍惜。
對收藏者而言,它的價值超越市場行情,而在故事的獨特性。對佩戴者而言,每一次佩戴,都是一次與過去對話的儀式,那份情感連結,就是無形的財富。
